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内科 >

 

四肢痛

    【概述】:
    四肢疼痛是指患者上肢或下肢,或上下肢筋脉、肌肉、关节疼痛的症状。 《内经》当中所论述的痹症,如“行痹(风痹)”、“痛痹(寒痹)”、“著痹(湿痹)”、热痹”、“筋痹”、“脉痹”、“肌痹”、“皮痹”、“骨痹”、“周痹”、“众痹”等也是以四肢疼痛为主证的证候。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风邪阻络: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,痛无定处,以腕、肘、膝、裸等处为多见,关节屈伸不利,兼见寒热表证,舌苔薄白或腻,脉多浮。属行痹。 (2)寒邪阻络:四肢关节冷痛,痛处固定不移,形寒肢冷,局部皮肤颜色不红,遇寒加重,得热痛减,舌苔白,脉弦紧,属痛痹。 (3)湿邪阻络:关节疫楚疼痛,重着不移,或者肌肤麻木不仁,日久失治则肌肉顽硬,骨节变形,甚至造成残废,舌苔白腻,脉濡缓。属着痹。 (4)热邪阻络:四肢关节疼痛,局部红肿胀,伴有发热、口渴、烦躁、舌红苔黄燥,脉数。 (5)湿热阻络:关节红肿,小便赤浊,四肢困重疼痛,舌质红,舌苔黄腻,可伴有肌肤红色结节,脉滑或濡数。 (6)气血亏虚:关节疼痛,劳累后加重,可见肌肉瘦削,面色苍白,唇甲淡白无华,神疲倦怠,少气懒言,眩晕,畏风自汗,舌质淡,苔薄,脉细弱。兼挟瘀血者则关节疼痛如锥刺,痛处不移,拒按,肌肤甲错,形体赢瘦或关节变形顽硬,舌质黯有瘀点,苔薄腻,脉细涩。兼痰浊者则肢臂疼痛,身体困重,头重如裹,舌质胖,苔白腻,脉弦滑。 (7)肝肾亏虚:筋骨弛缓或拘急、疫痛,头晕目眩,爪甲枯脆,腰膝疫软,耳鸣失聪,齿损发脱,阳痿遗精,尺脉弦细沉弱,偏阴虚则四肢关节热痛喜凉,骨痛夜甚,颧红唇赤,舌红少苔,或红绛少津,偏阳虚则兼见两足浮肿无力,大便溏泄,小便清长,手足不温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四肢痛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腰阳关、身柱、哑门、百会、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列缺、曲池、风池、环跳、风市、阳陵泉、阳辅、悬钟、太溪、照海、大杼、胆俞、肾俞、委中、飞扬、申脉、三阴交、足三里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引起的四肢疼痛最为常见,即所谓痹证。痹者,闭也,闭阻不通则痛。 《素问-痹论》中云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”,上肢、下肢乃手足六经循行所过,风寒湿邪最易侵袭,因此《济生方-诸痹门》说:”皆因体虚腠理空疏,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”。因其病邪偏胜不同,所以临证首须明辨,方能对证施治。 (1)风邪阻络者:疼痛常累及多个肢体关节,游走不定。多伴有恶风、发热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等表证。 (2)寒邪阻络者:疼痛较甚而有定处,必兼四肢寒冷。多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、舌苔薄白,脉沉紧等寒证表现。 (3)湿邪阻络者:疼痛重着不移,或伴有麻木,疫楚。多兼见四肢困重、胸闷、舌苔白腻,脉濡缓等湿证表现。 (4)热邪及湿邪痹阻经络,均可导致四肢疼痛。前者由于素体偏热,阳气偏盛,内有蕴热,虽也感受风寒湿邪,但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痹不同。以四肢关节掀红疼痛为主。若邪热化火则可见关节红肿,筋脉拘急,壮热烦渴。热邪或湿热闭阻经络的病机为阳气多而阴气少,临床可见明显的热象,与风寒湿痹的症状较为容易鉴别。 (5)气血亏虚四肢痛乃因为气血虚弱无以温煦濡养经脉,而发为四肢关节疼痛,常伴面色苍白,肌肉瘦削,神疲懒言等症状。由于血随气行,气行不畅,经脉瘀阻,则可见四肢疼痛如锥刺,痛处不移,形体赢瘦,骨节顽硬,肌肤甲错,舌边有瘀点等血瘀之象。 (6)气弱则脾失于健运,气血生化乏源,易导致痰浊内停,症见肢痹疼痛,身重,舌苔白腻。 (7)肝肾亏虚四肢痛,肝主筋,肾主骨,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,表现为筋骨弛缓或拘急硬痛,腰膝疫软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1.生活有规律,保证睡眠充足。 2.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,注意防寒保暖。 3.睡前和醒来,最好能活动活动筋骨。 4.随时增减衣物,夏季不要贪凉,寒冷季节可在睡前喝一碗姜枣汤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四肢痛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