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内科 >

 

食欲不振

    【概述】:
    食欲不振,又称“不欲食”。临床表现为食欲差、不知饥饿、纳滞、纳呆、纳差、不思食、不能食等。甚者恶间食臭,见食则呕,乃至呕恶欲吐,则称恶食、厌食。本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,即脾胃素虚,或喂养不当、饮食不节、伤及脾胃所致。临床分为虚、实两证。偏实证者治以消导为主:偏虚证者治以调补为主。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厌食症、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脾胃虚寒:食欲不振,进食稍多则脘腹胀闷欲呕,脘腹隐痛,喜暖恶寒,疲倦气短,四肢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沉迟。 (2)脾肾阳虚:食欲不振,气短懒言,疲乏倦息,畏寒肢冷,腹胀腹痛,腰疫腿软,肢体浮肿,完谷不化,五更泄泻,舌质淡,舌体胖,脉沉细。 (3)内伤食滞:食欲不振,嗳腐吞酸,脘腹饱胀,大便臭秽或秘结不通,舌苔厚腻,脉滑。 (4)肝气犯胃:食欲不振,不思饮食,呃逆嗳气,精神抑郁,胸胁胀闷或胀痛,脉弦。 (5)脾胃湿热:食欲不振,呕恶厌食,脘腹痞闷,疲倦乏力,大便溏,小便黄,舌红,苔黄白而腻,脉濡教或滑。 (6)脾胃气虚:食欲不振,不思饮食.食后腹胀,或进食少许即泛泛欲吐,气短懒言,倦怠少力,舌淡苔白,脉缓弱, (7)胃阴不足:食欲不振,饥不欲食,口渴喜饮,大便干结,小便短少,舌质红,苔少,脉细略数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食欲不振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内关、关元、阴交、神阙、下脘、中脘、璇玑、太冲、期门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足三里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(1)脾胃虚寒食欲不振与脾肾阳虚食欲不振:二者均为虚证,皆有脾胃气虚之表现,如食后脘腹闷胀,气短疲倦,懒言等。脾胃虚寒食欲不振,多因素体虚弱,饮食生冷等而致脾胃阳虚,阴寒内生,故食欲不振,不思饮食。其表现为脘腹疼痛绵绵不已,或腹痛阵作,喜暖喜按,遇寒则重,得热则缓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沉迟等。脾肾阳虚食欲不振,可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等损伤脾阳,脾虚日久,累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衰。其表现为病程长,腹痛腹胀,得温则舒,口泛清水,形寒肢冷,腰疲腿软,或完谷不化,五更泄泻。 (2)内伤食滞食欲不振:因饮食过量,或进食难以消化之食物导致伤食而致。其表现为伤食,且兼见脘腹饱胀,嗳气,大便臭秽或秘结不通,舌苔浊腻,脉滑。 (3)肝气犯胃食欲不振:多由情志不遂,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所致,其表现为:不思饮食,兼见嗳气呃逆等,且其病情多与情绪变化有关。临证据其病因、病机及症状特点,以及兼见肝气郁结之表现,如精神抑郁,烦躁易怒,两胁胀痛或胸闷不舒,脉弦等症。 (4)脾胃湿热食欲不振:多因嗜食肥甘厚味,损伤脾胃,或感受湿热,蕴结中焦而脾胃纳化升降功能失职所致。其表现为:脘腹痞闷,呕恶,恶闻食臭,疲倦乏力,四肢沉重,大便溏而不爽等。 (5)脾胃气虚食欲不振与胃阴不足食欲不振:前者为气虚之证,后者为阴虚之证。前者多因饮食所伤或劳倦伤气。其表现为食欲逐渐减退,甚至不知饥饿,兼食后脘腹胀闷,食多则泛泛欲吐,气短疲倦等脾胃气虚的表现。后者多发生在外感热病后期,热邪耗伤胃阴所致。其表现为饥不欲食,兼见口渴,唇舌干燥,干呕呃逆,大便干结,舌干少津等胃阴不足的表现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1.避免睡前饱食晚餐过饱,必然使胃肠负担加重,胃液分泌紊乱,易出现食欲下降.另外,还可导致肥胖、睡眠不实、结石、糖尿病等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食欲不振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