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内科 >

 

关节疼痛

    【概述】:
    关节疼痛,是指周身一个或者多个关节发生疼痛。《内经》当中所论述的痹证,如“行痹”、“痛痹”、”着痹”等,均是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,此后常根据关节疼痛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,如“足跟痛”、“肩臂痛”等。 可见于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行痹:肢体关节疼痛疫楚,多表现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,关节屈伸不利,伴有恶风发热,舌苔薄白,脉浮数。 (2)痛痹:肢体关节疼痛剧烈,如刀割针刺,遇寒加重,得热痛缓,痛处较为固定,日轻夜重,关节不能屈伸,关节局部不红不热,舌苔薄白,脉浮紧 (3)着痹:肢体关节疼痛,痛处较为固定,有明显的重着感,伴肌肤麻木不仁,患处肿胀,行动不便,得热得按则痛可稍减,舌质淡、舌苔白腻,脉濡数。 (4)湿热阻痹:肢体关节疼痛,痛处热红肿胀,疼痛剧烈拒按,日轻夜重,伴发热,口渴,心烦,恶热喜冷,舌质红,苔黄,脉滑数。 (5)瘀血阻络:肢休关节疼痛,痛如针刺,痛有定处,日轻夜重,舌质紫黯或有瘀斑,脉涩。 (6)气血两虚:四肢关节疫痛一般劳累后加重,肌肉瘦削,面色苍白,唇甲色淡无华,神疲倦怠,少气懒言,舌质淡,苔薄,脉细弱。 (7)肝肾亏虚:关节疫痛,筋骨弛缓,不能久立,头晕目眩,腰膝疫软,耳鸣,偏阴虚者,关节热痛喜凉,入夜痛甚,颧红,舌红少苔,脉细数,偏阳虚者,多表现为肢冷不温,大便溏,小便清长,两足浮肿无力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关节疼痛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腰阳关、身柱、哑门、百会、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列缺、曲池、风池、环跳、风市、阳陵泉、阳辅、悬钟、太溪、照海、大杼、胆俞、肾俞、委中、飞扬、申脉、三阴交、足三里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(1)行痹、痛痹与着痹均为外邪所致。 《素问-痹论》指出:”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.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也。”即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,导致痹证疼痛的发生.但有偏于风者、偏于寒者和偏于湿者的不同,偏于风者为行痹,疼痛主要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特点,同时多伴有风邪袭表的症状,如恶风发热,脉浮等。治疗宜以疏风为主,兼以散寒除湿。偏于寒者为痛痹,主要以关节固定疼痛而喜温喜暖为特点,同时伴有寒凝经络的表现.如肢冷喜温等。 (2)湿热阻痹为感受湿热之邪,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,成为湿热阻痹关节疼痛。关节红肿疼痛而拒按,兼见湿热内郁的症状,如发热口渴、口苦、心烦、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教。 (3)瘀血阻络者多由于跌仆、扭伤引起,久病气血运行不畅,导致经络气血阻滞,或瘀血留于关节而发生疼痛。外伤所致者,关节局部多伴有青紫和压痛。久病所致者,多在原来关节病变基础上发生疼痛性质改变,出现以刺痛为特点的关节疼痛,入夜尤甚,舌质紫黯。 (4)气血两虚者与肝肾亏虚者均以关节疫痛为特点,但气血两虚者多由经脉失于濡养所致,过劳则疼痛加重,同时伴有气血亏虚的表现,如面色苍白,唇甲淡白无华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舌淡,脉细弱无力。肝肾亏虚所致的关节疼痛多表现为关节疼痛不能久立,同时伴有头晕、腰痛、耳鸣等肾虚表现,偏阳虚者伴有肢冷不温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长,两足浮肿等阳虚表现。偏阴虚者伴有颧红、少苔等症状.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关节疼痛的产生原因,一般是长期累积而形成的,治疗的时间也相对会比较长,不会立即就能治愈,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有耐心,用艾灸治疗关节痛一定要坚持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关节疼痛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