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妇科 >

 

经行泄泻

    【概述】:
   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溏薄,甚或水泻,日行数次,经净恢复正常者,称为经行泄泻,又称“经行而泻”、“经来泄泻”。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,遇经行而发作加重者。本病属西医学之“经前期紧张综合征”范畴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脾气虚弱: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,大便溏薄,伴有脘腹胀满,神疲乏力,或面浮肢肿,经行量多,色淡质稀,舌淡红,苔白,脉濡缓。 (2)肾阳虚衰:经行或经后,大便泄泻,多发于黎明之时,伴有腰膝疫软,头晕耳鸣,畏寒肢冷,经色淡,质清稀,舌淡,苔白,脉沉迟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经行泄泻常规灸法:

    穴位 命门、关元、气海、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太冲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天枢、足三里、上巨虚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经行泄泻的辨证,根据大便的性状及泄泻时间,并参考兼证而辨脾虚或是肾虚。若大便溏薄,脘腹胀满者为脾虚:若五更泄泻,大便清稀如水,畏寒肢冷者为肾虚。脾气素虚,或饮食失调,劳倦内伤、久病或肝木乘脾等均可致脾胃虚弱,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,脾气益虚,脾失健运,致“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”,湿浊混杂而下,而为脾虚泄泻:禀赋不足,或房劳多产、久病伤肾,导致肾阳虚衰,经行时经水下泄,肾气益虚,命门之火不足,不能温煦脾土,运化失常,引起经行肾虚泄泻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1. 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,尤其是脾和肾虚弱者,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,增强体质,预防本病的发生。 2. 经行泄泻者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。如桃仁、胡桃肉、芝麻、杏仁、柏子仁等。 3. 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调理,增强脾、肾功能,调整冲任气血平衡,能防止复发。 4. 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,或症状明显加重者,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,作大便常规、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经行泄泻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