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妇科 >

 

经行情志异常

    【概述】:
    经行情志异常,中医病名。是指每值行经前后,或正值经期,出现烦燥易怒,悲伤啼哭,或清志抑郁,喃喃自语,彻夜不眠等证者,称为"经行情志异常"。亦有称为"周期性精神病"者。女性多见,一般与月经周期有关。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。本病一般预后良好,但易随月经反复发作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心脾两虚:月经将至则心悸胆怯,夜寐不安,精神恍惚,多思多虚,无故悲伤欲哭,经后逐渐复常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 (2)肝气郁结:经前郁闷不乐,情绪不宁,喃喃自语,心烦易怒,彻夜不眠,甚至怒而发狂,语无伦次,经后逐渐减轻,复如常人,月经量多、色红,或兼见月经先期,胸闷胁胀,苔薄,脉弦。 (3)痰火上扰:经行狂躁不安,头痛失眠,心胸烦闷,面红目赤,经后症状逐渐消失,复如常人,平时不思饮食,带下量多,色黄质稠,舌红,苔黄厚或腻,脉弦滑而数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经行情志异常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中脘、神门、合谷、太冲、期门、风池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丰隆、内庭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本病主要以舌、脉、兼证而辨之。心脾两虚者,舌淡,脉细弱,兼见心悸胆怯,多思多虑:肝气郁结者,苔薄,脉弦,兼见胸闷胁胀:而痰火上扰者,舌红,苔黄厚,脉弦滑而数,兼见面目红赤,心胸烦闷,带多黄稠。 (I)心脾两虚:劳心过度,思虑伤脾,或病后气血未复,或月经过多,心脾日伤,当月经来潮,阴血下趋,心血更加不足,心神失养,神不守舍,则致神志异常。心脾两虚,月经将行,气血更加不足,心失血奉,心神不宁,则心悸胆怯,夜寐不安:甚则神不守舍,神魂无主,则精神恍惚,多思多虑,无故悲伤欲哭:经后气血渐复,则诸症皆失,舌脉均为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之征。 (2)肝气郁结与痰火上扰:肝气郁结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,经期或经前冲脉之气旺盛,冲脉之气挟肝火上逆,扰乱心神,遂致情志异常。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,经前冲脉之气旺盛,冲脉之气挟肝火上逆,扰乱心神,故郁闷不乐,情绪不宁,心烦易怒,彻夜不眠,甚至怒而发狂,语无伦次,经后冲脉之气渐平,逆火平降,故经净复如常人,肝郁化热,迫血妄行,故月经最多、色红,月经先期:足厥阴肝经布胸胁部,肝气郁结,则胸闷胁胀,苔薄,脉弦为肝郁之象:痰火上扰由于情志不畅,肝木犯脾,脾虚生痰,肝郁化火,临经时冲脉气盛,冲脉之气挟痰火上逆,扰乱清窍,以致神明逆乱,情志异常,痰火内盛,经前冲脉之气旺盛,冲脉之气挟痰火上逆,扰乱神明,蒙蔽心窍,则狂躁不安,头痛失眠,心胸烦闷:肝热痰火上扰头面,故面红目赤,经后气平火降,则症状逐渐消失,复如常人:肝木犯脾,故不思饮食:痰热下注,则带下量多,色黄质稠,舌红,苔黄厚或腻,脉弦滑数均为痰湿内生,肝郁化火之象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对经行期情志异常患者,除药物治疗外,必须进行心理疏导,针对患者的思想情绪,进行解释安慰,同时将本病的生理、病理特点解释清楚,让其主动配合治疗,在发病期间适当休息,避免情绪紧张,注意饮食均衡,才能获得较好疗效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经行情志异常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