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妇科 >

 

经行浮肿

    【概述】:
    经行浮肿,中医病名。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,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,称为"经行浮肿"。或称"经来遍身浮肿"。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。本病若及时治疗,一般预后良好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脾肾阳虚:经行面浮肢肿,按之凹陷不起,晨起头面肿甚,月经量多,色淡质稀。腹胀纳减,腰膝疫软,大便溏薄,舌淡,苔白腻,脉沉缓,或濡细。 (2)气滞血瘀:经行肢体肿胀,按之随手而起,月经量少,色黯有块,脘闷胁胀,烦躁易怒或善叹息,舌紫黯,苔薄白,脉弦涩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经行浮肿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曲骨、关元、阴交、神阙、水分、偏历、阳陵泉、复溜、大肠俞、小肠俞、三阴交、腹结、水道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个穴位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早在《内经》就指出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“肾者,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”,可见脾肾阳虚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。脾肾阳虚之人,因经前、经行之时,气血下注胞宫,脾肾更虚,气化失司,水湿不运,遂生浮肿。另外,本病也有因肝郁气滞,血行不畅,滞而作胀者。 (1)脾肾阳虚:饮食劳倦、思虑过度或房劳多产,伤及脾肾,经水将行,精血下注于胞中,脾肾益虚,气化不利,水湿不运,溢于肌肤引起浮肿。脾肾阳虚,经前及经期气血流注冲任,脾肾益虚,阳气不足,气化不利,水湿泛溢于肌肤,则见头面四肢浮肿,按之凹陷不起:脾肾虚损,经血失约,则月经量多,色淡质稀;脾失健运,故纳减腹胀,大便溏薄:肾虚则腰膝疫软。舌淡苔白腻,脉沉缓或濡细,均为阳虚之象。 (2)气滞血瘀:情志内伤,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经前、经时冲任气血壅盛,气滞更甚,血行不利:气滞血壅,水湿运化不利,水停气阻,发为浮肿,因情志所伤,肝气郁结,又经前、经期气血下注,冲任气血壅盛,气滞血壅,水湿运化不利,水停气阻,则肢体肿胀,按之随手而起:气机阻滞,经血运行不畅,则月经量少,色黯有块:肝失疏泄,故脘闷胁胀,烦躁易怒或善叹息。舌紫黯,苔薄白,脉弦涩,均为气滞血瘀之征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本症因于虚者,当于经前调理以治本;因于气滞者,当调情志以防本病发生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经行浮肿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