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儿科 >

 

小儿脐突

    【概述】:
    小儿脐突,又名“脐疝”,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入脐中,致使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,大小不一的一种症状。本病属先天发育缺陷。女婴患此症者多于男婴。 本症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、脐膨出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胎禀亏虚:小儿啼哭,咳嗽,或腹部用力努挣(如排大便)时,脐部呈半球状,或囊状突起,虚大光浮,大小不一,以指按之,肿物可推回腹内,待再次啼哭、努挣时,脐复突出,舌淡红,苔薄白,指纹淡红。 (2)胎热:小儿啼哭,睡卧不宁,烦躁不安,脐肿,虚大光浮。舌质红,苔白,指纹紫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小儿脐突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命门、大椎、关元、阳陵泉、大横、天枢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注:隔两层以上衣服灸,夏天施灸,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,温度46~48度即可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胎禀亏虚小儿脐突与胎热小儿脐突:小儿脐突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先天不足,脐部薄弱,但在临床中有因胎热所致,有无热因用力而致的。胎热者,一定兼有热象,如烦急,夜寐不宁,啼哭躁扰,舌质红,指纹紫。

    【案例】:
    李某,出生后两月出现脐部膨出,逐渐增大,至出生后70天安静时膨出直径3cm,啼哭时增大至4cm,用压迫包扎法无效,于出生75天开始治疗。将艾绒搓成圆锥形艾炷,底部直径约1cm,直接灸双侧大横穴,每日1次,每次每侧灸5~8个艾炷。第一次治疗开始2~3分钟即出现脐部膨出部时而凹陷如肠管蠕动样,治疗5天因无地道艾叶而中断,后改为市面出售之含药艾条,虽灸至皮肤发热,但膨出部无任何变化,至出生后110天再次继续用艾炷灸,治疗10天治愈,巩固3天,后无复发。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应该注意断脐消毒,断脐后加强护理,防止24小时内脐带扎处松脱。脐带脱落前勿沾水湿。对脐突患儿,可用胶布黏贴脐孔,或用硬币,塑料硬片等物,用棉花包裹,顶压脐孔部位,以阻止脐突,使脐部组织自然生长修复,操作时宜注意预防损伤皮肤。如果脐突直径大于2cnl以上,年龄大子2岁,用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,可考虚外科手术,以修补腹壁缺损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小儿脐突】
    免责声明